网站导航

成功案例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成功案例
418号潜艇沉没事件潜艇上浮被护卫舰拦腰斩断39人仅一人生还
来源:贝博app体育下载安装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4-30 08:24:45   点击次数:31

  我国建造潜艇的历史始于晚清时期。据《益文录》记载,1880年天津机器局曾试制过一艘“式如橄榄”的木壳“水下机器”。但是此后直到新中国成立,我国都没能再次建造出潜艇。

  法国1863年建造的橄榄形状的潜艇。中国第一艘潜艇有很大的可能性是这个样子的。

  不仅未造潜艇,而且海军也没有装备过潜艇。据说,政府曾经向德国订购过潜艇,但是抗战爆发后,希特勒因为与日本的同盟关系,拒绝向中国交付。这个传说也就是最近几年出现,以此来为政府不积极发展军工、不积极增强国防实力推卸责任。

  1950年8月,海军在北京召开建军会议,确定了“以现有力量为基础,重点发展海军航空兵、潜艇和鱼雷快艇等新力量(简称‘空、潜、快’),逐步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”的建军方针,潜艇部队建设处于优先级。

  1951年4月20日,海军选调275名干部、战士组成潜艇学习队,到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老虎尾的潜艇分队学习,用于学习的潜艇是苏联”秀克型“潜艇。1952年5月,第一个潜艇基地在青岛开始修建。1953年8月20日,海军潜艇学校在青岛成立。 1954年6月19日,以旅顺潜艇学习队基础,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——海军独立潜艇大队在青岛成立。6月24日,海军独立潜艇大队接收了2艘苏联M级老式小型潜艇,命名为“新中国11号”和“新中国12号”。7月,又接收了2艘苏联“斯大林”级(C级)中型潜艇,命名为“国防21号”和“国防22号”,并开始执行远航巡逻警戒任务。1955年9月,独立潜艇大队改编为潜艇第一支队。1958年底扩编为3个支队。

  苏联最先提供用于学习的秀克型潜艇,我国曾租用了2艘,S-121号和S-123号

  1955年9月,独立潜艇大队改编为潜艇第一支队。1956年,我国又从苏联购买了2艘M级潜艇(XV型,M-278和M-279),命名为“国防23号”和“国防24号”(舷号204,后来改为418,隶属于东海舰队)。有一种说法,我国购买了”四大金刚“后,苏联基于中苏友谊,附送了一些小型舰艇,其中就有M-278和M-279。

  418艇属于M级(Малютка,也被称为“婴儿”级)小型近岸潜艇。该级艇是由苏联舰船设计师马利宁主持设计的一型单壳体小型潜艇,长44.5米,艇壳宽3.3米,吃水2.58米,排水量208吨(水面)/256吨(水下),武备是两具533mm鱼雷发射管(携带鱼雷2条)和一门45mm甲板炮,动力装置为一台38km8型柴油机和一台pg60型电动机,最大航速14节(水面)/8节(水下)。

  M级潜艇是二战前(1934年)的设计,苏联共生产了141艘,是卫国战争时期的主力潜艇型号之一。这一级潜艇在二战时已不先进,更甭说到了二战结束十几年后的1959年。但是,就是这一型已属落后的潜艇,对于被西方封锁且自身缺少技术和工业能力薄弱的我国来说,绝对是”金贵“的技术兵器。要知道,当时海军总共只有8艘潜艇。

  潜艇部队组建以后,聘请了苏联专家来指导,到1959年大体完成训练,开始和潜艇的磨合期。418号潜艇原属苏联海军的老旧潜艇,进入我国服役后,一直担任着训练艇的任务,几年内为人民海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潜水艇人员,可以说功劳卓越。但由于任务繁忙,每天几乎都要出动,无休止地进行着各种训练,这也为日后的事故埋下了伏笔。

  1959年11月24日起,东海舰队护卫舰6支队18大队“昆明”、“成都”、“衡阳”3舰,与潜艇22支队416艇、418艇,在舟山海域举行演习,演习口号是”“。

  12月1日的演习科目是攻潜、反舰综合演练,418艇充当”敌方“潜艇对抗我军护卫舰。但护卫舰6支队18大队大队长与政委,“成都”、“衡阳”舰舰长和政委,418艇政委均在岸上参加批判“彭、黄”(彭德怀、黄克诚)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,未参与演习,由“昆明”舰舰长临时指挥编队演习。

  在之前的演习中,418艇成绩很不理想。M级潜艇过于老旧,加上技术不过硬,在前一天的鱼雷攻击演练全部失败,没有一发击中目标,并且还弄丢了一发价值十五万的教练鱼雷。418艇正副艇长对此都感到很自责,勉励官兵下面要好好训练。418艇艇长名叫张明龙,副艇长叫做王明新,都是海军的优秀军官。

  当天的演习计划是,418号潜艇在水面下躲避水面上舰艇的搜索,并成功打击目标。艇长张明龙面色凝重,尽管他的妻子即将生产,自己马上要做爸爸了。张明龙下令全队集中注意力,势必圆满地完成此次演习任务。

  随着演习开始的命令下达,全艇的所有官兵开始有条不紊地忙碌着。海面下,418艇在50米深的水域全速前进,不停地做着“之”字形运动,这是一个很好的躲避水面舰艇搜索和攻击的方法。

  这一天的演习进行的很顺利,时间来到下午的13时40分,演习已经接近尾声,艇上的船员也放松了下来。副艇长王明新十分激动,他刚刚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海军学院,是海军里少有的高材生,他来这艘潜艇上是来适应实战环境,不久的将来他将拥有一艘自己的潜艇,成为一名光荣的潜艇指挥官。航海长金作印也结束了观察任务,他毕业于大连海校,是新中国最早的大学生之一。轮机长王发全也放松了紧绷的神经,静静地等待上浮命令的下达。

  轮机长是全艇机械、动力、电气设备的技术总负责人,尽管王发全服役多年,技艺十分娴熟,但是418艇已经服役太久,昨天鱼雷发射的失误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因为潜艇设备的老化。

  就在演习即将结束的时候,原本晴朗的天气却突然发生了变化,转眼间乌云密布,海上也渐渐刮起了大风,似乎在暗示着危机的到来。

  按照演习计划,418艇在水下完成最后一个演练科目:规避航行(就是走“之”字),然后浮出水面。因为418艇通讯技术落后,无法在水下进行无线电联络,所以事先约定由“衡阳”号护卫舰向水下扔3枚陆军手榴弹。潜艇听到3声爆炸后,就可以上浮。

  衡阳号护卫舰,舷号508号,中国海军最早安装导弹的护卫舰,是以前苏联提供的技术和材料由我国自行装配的“里加”(Riga)级护卫舰。1956年3月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开工建造,1957年下水,1958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服役于东海舰队。

  12月1日13:55分,担任演习总指挥(代理大队长)的昆明舰舰长下达了结束演习,潜艇上浮的命令。衡阳号护卫舰接令后,实习舰长下达了一个错误的命令:发动机停车。结果,衡阳舰在潜艇上浮点附近停车漂泊。

  衡阳舰这一动作,后来成为本次事故的诱因。按规定,水面舰艇在驶离潜艇预定起浮点海区前不得停车,这是为了使潜艇能随时监听到水面舰艇的发动机声,从而确保上浮安全。

  正因为衡阳号护卫舰发动机停车,让418艇无法准确掌握两舰的相对位置,最后导致重大伤亡。

  衡阳号向水下投射了三枚陆军用的手榴弹,潜艇声呐兵听到三声爆炸后,报告艇长可以上浮。艇长和全体水兵都听到了手榴弹的三声爆响,这说明两舰距离很近,不需要借助声呐就能听到三声爆响。

  艇长张明龙下达了“准备上浮”的口令。全体艇员就位。通过监听判断护卫舰已经驶离,随后从30多米深度开始上浮。

  根据条例,潜艇上浮时本应该关闭所有的水密舱,但418艇却没这么做。中国潜艇部队刚刚组建不久,各方面管理都不严格,当时战士们的经验也不足,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。由于长时间在水下训练,此时418艇内空气混浊,官兵们都高兴的希望回到水面,呼吸新鲜的空气。水密门的开关步骤相当复杂,这导致当时艇上的官兵们并没有将水密隔舱的水密门全部关闭。

  轮机长王发全是个老兵,接受过苏联专家长达5年的严格训练。接到艇长传来的上浮命令后,他下令启动排水系统,15个大气压的高压气迅速注入水柜,海水在强大的高压气下被挤出水柜,深度30米、20米、15米、8米――潜艇迅速上浮。

  灾难随着潜艇的上浮慢慢接近,此时衡阳舰的巨大舰体恰恰在418号潜艇的上方。衡阳号的水兵们刚完成打靶测试,正在甲板上对主炮进行擦拭。

  撞击,曾是英国海军发明的一种反潜战术。据不完全统计,从二战结束到1990年,世界各国潜艇共发生非战斗沉没事故91起,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:碰撞,进水,不明原因。

  随着一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,衡阳舰锋利的舰首将418艇的舰桥一下子切开!后来打捞潜艇发现,潜艇被撕开一个长1.6米的大口子。

  几乎一瞬间,汹涌的海水涌入潜艇。不到一分钟,第二舱就被海水淹没。如果其余水密舱关闭的线艇还可以浮在水上。但除了第五舱以外,其余水密舱门都是打开的,短短3分钟内,潜艇中部的二、三、四共3个舱全部被海水淹没,艇长张明龙等7名军官和17名士兵当场遇难,潜艇也缓缓沉到40米深的海面下。

  艇长张明龙在牺牲之前,仍然尽全力抢救潜艇。418艇第一时间释放了呼救浮标钢缆,这个钢缆不仅能确定失事潜艇位置,还有一条有线电话可以同海面联系。

  在潜艇下沉中,王发全突然听到四舱的人拼命敲打着水密门,并大声喊话:“五舱排水,五舱快排水……”。因为五号舱事前关闭了水密门,所以暂时未出现漏水的迹象。当听到有人求救后,王发全第一时间就认识到一定是前几个舱出了事故。

  由于四舱并没有排水装置,涌入的海水需要五舱进行排放。于是王发全迅速冲到了排水装置前。由于之前五号舱的排水阀很少使用,在漫长的服役中,上面的设备已经老化,就连胶皮都变得脆弱不堪。最终,王发全在轮机兵陆正德的帮助下,合力打开了生锈的阀门。

  但是,排水的速度赶不上海水的涌入,海水不仅没有排出,反而猛烈地向五舱喷射。王法全组织轮机战士全力进行堵漏,可是无效。转眼间五舱进水也没膝深了,四舱呼喊和敲击声也渐渐地停止了。

  王发全知道,发生这种情况一定是门外的海水已经填满了四号舱,而当海水在压力下冲破五号舱时,也就轮到他们命丧当场了。

  “撤,赶快撤到六号舱。”王发全带上了救生服和氧气再生药板,领着4名轮机兵来到了六舱。王法全领着大家首先用损管器材支撑加固五、六舱间的隔板与水密门,然后,向各舱联系以便弄明情况。可是,请示艇长,指挥舱没有一点回音;与一舱鱼雷长联系,也不见反应。他们感到事态严重。

  潜艇沉没后,418潜艇上就只有关闭了水密门的首舱,还有六舱仍有幸存者,其他人都已经葬身海底。首舱内有5个幸存者,六舱内10个人被困,但是彼此却无法联络。最高指挥官是轮机军士长王发全和电工军士长王传金。

  王发全等10人利用氧气瓶和从苏联进口的昂贵氧气再生板,苦苦坚持,等待救援。此时潜艇内电力早已中断,官兵们在黑暗中互相鼓励。

  撞击发生时,海面上的“衡阳”号也感受到了一阵晃动,但当时天气条件不好,海面上又有大浪,原本舰身晃动就是常有的事,当时也并未有人在意。

  海面上的人们还在疑惑为何418潜艇迟迟不上浮时,突然,护卫舰“成都号”水兵发现了海面上的一个漂浮物。20分钟后,小舢舨靠近漂浮物,原来那是潜艇的呼救浮标。这下水面舰艇上的众人终于意识到不妙。可当时海上已经是狂风大作,浪涛汹涌,执行护卫任务的护卫舰根本没办法完成救援任务,于是当即将消息上报。

  下午,潜艇支队的作训科长张毅接到了海上编队的电报,当即向作训参谋下达三项命令:第一,即刻向舰队报告情况,请示速调救生大队,同时调拨一批救生用具;第二,请示快艇支队支援两艘鱼雷快艇,迅速赶往出事海区;第三,急令110号拖船立即起锚。同时令418号艇政委马振民随船前往。

  得到418潜艇遇难的消息,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立刻作出指示:“分秒必争,救人第一,首先输氧。”

  时任海军潜艇部部长的傅继泽,当天赶到现场。空军出动,运输机星夜兼程,从青岛、旅顺空运来潜水人员,救生用具。上海市委领导也派出上海打捞局张智魁局长,率领当时国内一流的打捞队伍前来支援。一时间,大小59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奔向出事海区。

  当时中国海军非常落后,缺少潜艇救援的专业器材,也无任何经验。当天出现8级大风,将418艇释放的呼救浮标钢缆吹断了,由此水面救援舰(船)队压根就不知道418艇在哪里。高达59艘的救援舰队在失事海域急的乱转,始终找不到418艇的位置,救援也就无从谈起了。直到68小时后才重新找到潜艇,但为时已晚。

  12月2日凌晨5时,在15个小时后,氧气再生药板也用光,氧气即将耗尽,有人开始张大嘴巴,喘着粗气。王法全和电工军士长王传经是这里的最高指挥官,他们毅然决断:“离艇!”他们决定沿鱼雷发射管出舱。

  王发全想起电力中断前,他曾经看过潜艇的深度表,显示水深为8米,当时认为潜艇可能撞在东福山上。一般来说,在这样的水深上浮的话,只要不是上浮过猛,身体可完全承受。大家还比较乐观:只有8米,只要一蹬脚就行。但是,由于船舱进水和扭曲,深度表已经被撞坏,实际上他们在海下深达40多米处。此处水压超过大气压4倍,在上浮过程中如无控制,由超压的海底速度过快地升到海面,骤然减压,血液中的氮产生大量气泡堵塞血管会立刻导致人瘫痪,同时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肺撕裂而死亡。

  有的新艇员不熟练逃生技术,王发全立即进行讲解,把他们编成3个小组,指定了组长,安排了离艇顺序,约定了会合地点和联络信号。新兵陆正德报告王发全,他的潜水服有裂缝。王发全把自己的潜水服和他互换。没想到,这个漏气的潜水服反而帮了王发全,减缓了他上浮的速度。

  王发全是老兵,接受过苏联教官的训练,他一再叮嘱战友,上浮时候不能太快,尽量找一些重物抓着,一点点上浮。但此时舱内氧气几乎耗尽,官兵呼吸艰难,人人都比较惊恐,已经顾不上考虑这些。在王发全的命令下,其余9名战友在黑暗的舱内胡乱寻找重物。结果有的人摸到一把比较重的扳手,有的人只摸到一个轻飘飘的水杯,更不可思议的是刚上艇的新兵急着出去,干脆空着两只手。

  离艇之前,10名战友互相握手鼓励,说大家必须要活下去。王发全还告诫大家,出去之后,先抓住艇边,停一会儿再上浮,防止减压病。出去时先抓住艇边,停一会儿再上浮。

  王传经爬上舱口,打开那个与外界隔绝的密闭舱盖。王传经钻出舱口,他用力一蹬脚,立刻消失在一片黑暗中。按照顺序,轮机兵梁兆秀、班长清明、士兵贵宪良、舵信兵张永平、舱段兵梁益均、轮机兵李慎清、陆正德、仲宝明依次钻出舱口。王发全是最后一个!

  王发全考虑比较周全,他想到如果大家浮出海面以后没有遇到救援船只,就要在海上漂浮等待获救,必须带一些吃的和用的东西。王发全从舱内找了几包饼干和几个罐头抱在手里,并带上了钳子、扳手和一把防鲨刀,这样他的负重就比其他战友大的多了。

  可刚一进水,王发全就感觉到不对,漆黑的水中,看不见一点亮光。王发全多年后回忆:我一出水就感到了可怕,艇外海水漆黑一团,我抱着那包饼干,深吸一口气便钻出舱口,一出舱,立即感到身体像被一只大手攥着一样,耳膜生疼,这哪止8米啊!

  这根本就不是八米的水深,王发全出舱的瞬间就意识到了。害怕的同时内心也不免一阵悲伤,如此大的水压下,刚才那些没有佩戴重物的人怕是一浮上去就会命丧当场。王发全摸索着关好舱盖,才开始往上浮。心跳得像敲小鼓,胸口发闷,耳膜针扎似的。越往上压力就越减小,王法全不断呼出肺里的膨胀空气,以免肺被气压伤。据他回忆:

  还是那包饼干和罐头帮了大忙,它有一定的重量,所以上浮的速度慢,不像他们那么快。我浮一段,就扔一点东西,但那包饼干没舍得扔。越往上压力就越弱,我不断呼出肺里的膨胀空气,以免肺部被气压伤,但也不敢呼出得太快,因为快了,空气不够用,人会憋死。快接近海面时,已经是身不由己了。海浪把我推来推去。当时已经精疲力竭。海面黑糊糊一片,不见一个人,风呜呜地刮,浪头一个接一个打过来,12月份的海水冷得够劲儿,这时也觉不出来了,只是拼命地喊。不远处的舰上有灯光,我就朝那边游过去。昆明舰发现了我,放下舢板来救我,但风太大,6只桨划断了4只。没法子,他们就朝我扔救生圈,可惜一个也没套住。最后舰上朝我抛过来一根缆绳,我死死抓住绳子不撒手。虽然离船很近,我自己已无力爬上去,手也被勒得快露出骨头,钻心地痛,没办法只好用牙咬住绳子。甲板上的人连拉带拽总算把我拉了上去。上去以后一低头,吐出两颗门牙来。

  王发全被救起时,他身体极度疲劳,但神志还清醒。两小时后,出现神志昏迷,心跳衰弱、呼吸逐渐困难症状,陷入濒临死亡状态。这是中国第一例减压病。

  在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亲自命令下,各单位尽全力抢救王发全。鱼雷快艇以最快速度将他送往上海,那里集中了全国最好的治疗减压病的专家。人被送进减压舱时,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亲自打电话指示:“组织力量抢救,谁也不能让他死,谁给弄死了谁负责!”但这毕竟是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例,在潜水医学专家匮乏、设备落后的情况下,困难可想而知。

  王发全在经历了恐怖的四十米后终于奇迹般获救,而他也成为了418潜艇事故中唯一的幸存者。身体恢复后,被安排到潜艇士兵学校担任潜艇损害管制教研室实验室主任,他的亲身经历是最生动的教材。不过,减压病的后遗症一直伴随着王发全,到晚年,因此还形成股骨头关节坏死,使王发全瘫痪了4年。

  王发全在此次潜艇失事后,积极组织领导排水、堵漏和加固舱室,及时果断地组织机电部门人员转移舱室和离艇脱险,进行战前脱险技术训练,把危险留给自己,把安全让给战友,对于总结此次潜艇失事、人员脱险、减压病治疗等方面的经验教训都有特殊的贡献,因此,海军党委给他记一等功。

  舟山群岛中的东山岛上,排列着38座烈士坟墓,除了竖立着一块正面书写“海军一三八五部队遇难烈士纪念碑”外,别无任何事迹介绍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人知道纪念的是谁。

  418艇失事75天后,潜艇的遗骸被打捞出水。沿着被“衡阳号”劈开的舰桥下到指挥舱时,6名军官、9名士兵全都牺牲在自己的战位上。艇长张明龙,这位共和国海军第一代潜艇指挥员,仍是一副临危不乱的神态。在首舱,人们找到了一个密封的罐子,罐子里装着烈士们的遗书。他们在信里表示:我们已尽了最大的努力,坚持到了最后一分钟,同志们表现得都很好,现在已无办法,我们决定逃生,亲爱的战友们,永别了!

  为了铭记这一教训,418艇被重新组装起来,安置在了青岛海军潜艇学院的操场上,成为教学和潜艇逃生训练的特殊教学设备。

  水下作战力量的建设是新中国海军发展的重点方向,中国潜艇部队是一支精英力量,最早由苏联海军”一对一,手把手“训练而成,可以说完全克隆了苏联海军潜艇部队。在这样的成军方式下,潜艇部队一方面继承了苏联海军的优点,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忽视水下救生的弱项(当然还包括忽视艇员生活舒适性,忽视舰艇损管建设等弱项)。

  418艇海难事故后,中国海军痛定思痛,除了加强管理,完善条令条例,在训练中的细节把握实行严格主义,还于1960年将”水下救生、救捞“列为专项任务,先后建造了930号氦氧救生船、922号打捞船、946号近海救生船等一系列专用海上救援舰船,对保障中国海军潜艇部队水下作战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
  如今,随着国力的增长和持续的投入,在水下救捞领域,中国海军迅速成长,与美国一起变成全球上最大的两个”水下救捞“强国。而海军潜艇部队也再未出现过潜艇碰撞以及水密门隔绝不严的情况。

  安葬在舟山群岛的38名烈士,他们作为第一代潜艇英雄的奉献和牺牲精神,将被更多人知晓和传颂。418号艇上的潜艇兵是为祖国探索先进武器使用技术而牺牲的,让我们为这些为国牺牲的战士们献上最崇高的致敬!

如果您有任何问题,请跟我们联系!

联系我们

Copyright @ 2011-2018 贝博app体育下载安装 版权所有 XML地图

地址:上海市浦东祝桥镇 张朱家宅9 8号